劉三姐故鄉、革命老區、世界銅鼓之鄉、文學家的搖籃……廣西河池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。近年來,河池市在加快建設“生態長壽市·三姐文化城”過程中,深挖山歌、民族民俗、紅色文化、文學藝術等資源,創新實踐載體,建設互動式、場景式、分享式平臺,持續深化、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。
山歌藝術把文明實踐“唱出來”
“有了政府來把關,靠山吃山講循環,若是光靠吃老本,又能飽肚幾多餐?!苯?,在宜州區慶遠鎮東屏村大穴屯,當地壯族“劉三姐歌謠”國家級傳承人正向群眾演唱新創作的關于生態環保的山歌。
近年來,河池市深挖山歌文化資源,把文明實踐“唱出來”。當地文聯部門聯合民間歌王,把理論話語轉化成百姓的語言,融入山歌歌詞,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,深入淺出闡釋好黨的創新理論。該市組織山歌宣講“輕騎兵”,通過現場教學、實踐教學、微小課堂等多元形式,深入村組院落、田間地頭開展“互動式”政策理論宣講、實用技術宣講。2022年以來,全市開展主題宣講活動2000余場次,直接受眾超25萬人次。
民俗文化帶動文明實踐“火起來”
壯、漢、苗、瑤、侗、仫佬、毛南、水8個民族是河池市世居民族,各民族匯聚起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。
河池市深耕特色民族文化,以保護開發和利用帶動文明實踐。該市重點推進銅鼓文化(河池)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,結合壯族“螞拐節”、銅鼓習俗等國家非遺項目以及白褲瑤年街民俗等,打造23個非遺傳承基地和多個民俗文化節日品牌。據統計,僅2023年春節期間,河池市就舉辦銅鼓文化等非遺傳承實踐活動91場次,其中銅鼓文化展演30場次、銅鼓山歌會32場次,參與展演銅鼓2660面,吸引壯、漢、苗、瑤、仫佬、毛南等各族群眾62.46萬人共同參與。
紅色資源澆灌文明實踐“活起來”
“東蘭的紅色旅游資源這么豐富,風景也優美,此行不虛!”一名來自北京的退伍軍人在參觀東蘭列寧巖后感嘆。
河池市作為革命老區,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。近年來,該市通過挖掘革命遺址、名人故居、文化名街等背后的人文故事,打造紅色文旅精品項目,以“紅色旅游+自駕旅游”“紅色旅游+鄉村振興”等為主題開展文明實踐活動,豐富文明實踐內容。
2022年以來,河池開展“講好河池紅色故事”活動1200場次;推出7條紅色游學精品線路、11個“打卡紅色教育基地”文明實踐點;深挖45處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的紅色文化資源,創建東蘭烈士陵園、韋拔群紀念館及故居、列寧巖、魁星樓、壯鄉將軍紀念園等國家4A級紅色旅游景區;投資8億元,建成集紅色體驗、研學、培訓于一體的廣西韋拔群干部學院;東蘭縣成功入選首批“中國紅色地標”,成為廣西紅色教育首選的打卡地。
文學藝術引領文明實踐“潮起來”
多年來,從河池走出了不少在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作家、詩人、藝術家等,構成河池寶貴的文化資源。該市深入挖掘特色文藝資源,不斷拓寬文明實踐層次。
該市成立河池文學藝術創作中心,設立重大文化精品項目扶持和獎勵專項基金,每年落實200萬元經費支持本土作家創作。建設東西文學館、都安文學館、羅城文學館,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建立全國首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站,11個縣(區)全部成立中國作家協會《民族文學》創作閱讀中心;民族歌劇《拔哥》入選中國舞臺劇最高獎中國劇展優秀劇目,與廣播劇《大樟樹人家》一并獲評廣西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“五個一工程”獎;河池籍作家3部作品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。(卿要林 黃慶謀)